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党的建设

党建红引领环保绿,护航碧水蓝——水生态环境遥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引言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四强”党支部和“四好”党员。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精湛的业务能力,推动遥感监测在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卫星中心水生态环境遥感党支部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机制创新破解治理难题,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体系。
  一、跨岗协同聚合力 织密监测防护网​
  “以前各岗位数据不通、标准不一,就像隔着无形的墙。现在党员带头打破壁垒,监测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倍”,针对水生态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各自为战”问题,党支部创新建立“跨岗协同研讨”常态化机制,在水生态环境一体化产品拉通试点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污染源监测、流域治理、湖库保护、核电与海洋监测、信息分析等岗位的党员骨干组成联合攻关组,将原本分散的监测力量拧成一股绳。面对创新的水生态环境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新任务,他们实施精准化需求分解,把每项任务拆解为可量化、可协同的具体指标。党员先锋岗带头啃硬骨头,污染源监测岗党员主动共享数据库,信息分析岗党员连夜开发数据融合模型,流域治理岗党员实地校准监测参数,形成了无缝衔接的工作闭环
  通过多岗联动,一套“天上遥感监测、空中动态追踪、地上点位核查、海上实时观测”的全链条工作流程应运而生。在锦州湾,卫星遥感捕捉宏观变化,无人机、无人船开展水体通量监测,在关键点位布设50余个地面核查点,海上观测针对水文和水质数据开展实测。这是陆海统筹的第一次拉通,也是天空地海一体化蹒跚学步的第一步。
  二、急题联商显担当 筑牢应急防火墙​
  “铃铃铃——”,水部的电话急促响起。鹿鸣矿业尾矿库泄漏发生水污染事件,情况紧急。党支部第一时间启动“急题联商”应急响应机制,半小时内组建起临时攻坚党小组,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污染防控战就此打响。​
  临时党小组连夜联动中心内设部门及科研院所、地方环保部门开展跨层级研讨,通过多次网络会议敲定立体处置方案,加班加点形成了“卫星锁定污染核心区,无人机追踪扩散路径,地面组马上布设监测点,采样组准备实地调查!”的工作任务。党员骨干分头行动,技术部党员调试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团队党员检查设备载荷,现场监测党员备齐采样工具,形成了“卫星锁定—无人机追踪—地面布点—实地调查”的标准化处置流程。​
  在鄱阳湖出现蓝藻水华暴发事件中,这种应急机制展现出强大威力。临时党小组带领团队连续奋战,在周末加班加点开展数据查询与处理,迅速提交了监测报告,为下游饮用水安全争取了宝贵的黄金时间窗口。参与处置的党员们说:“只要党旗在一线飘扬,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三、标准建设固成果 推动治理规范化​
  “这些规范手册就是我们的‘作战地图’,每个步骤、每个参数都凝聚着党员们的实践智慧。”党支部书记王雪蕾拿起刚编制完成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手册》介绍道。为将协同研讨的实践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党支部大力推进工作机制标准化建设,让生态监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党员技术骨干牵头组建规范编制小组,先后召开多次研讨会、专家咨询会,梳理总结数百个监测案例。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隐蔽性、分散性特点,《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手册》详细规定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监测区选取与监测点位布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遥感指标地面校验、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入水体量监测、农业面源污染遥感监测评估技术等。《地表水滨岸带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则对监测目标与要求、技术流程与方法、质量控制与保障等作出严格规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这些标准规范明确了农业面源、水生植被、滨岸带等指标遥感监测的全流程责任分工,细化了关键技术参数,使“常态化”“标准化”工作模式落地生根。某基层监测站党员站长深有感触:“有了这些规范,新人也能快速上手,监测数据质量更有保障了”,有效推动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迈入精细化管理新阶段。​
  从跨岗协同的机制创新到应急处置的快速响应,再到标准规范的成果固化,党支部始终是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力量。通过党建引领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1001957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6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