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心动态

喜迎二十大•玫瑰书香环保人--读书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2日

  编者按:
  根据生态环境部直属机关妇工委《关于公布“喜迎二十大,玫瑰书香环保人”主题阅读活动获奖作品的通知》,卫星中心尹艺洁的《我们仨》读后感(音频)获一等奖;姚延娟的《先生》读后感获二等奖。
  中心广大女干部职工将以尹艺洁、姚延娟为榜样,持之以恒勤于读书、热爱读书、善于读书,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用知识武装头脑、坚定信念,把巾帼力量凝聚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团结奋斗!
 
  《我们仨》读后感
  ----尹艺洁
  一直想读,却一直没有去读,借这次女性主题阅读活动机会,终于小心翼翼地翻开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初次翻看,目录简单质朴,更是激发了自己阅读的好奇心。而当读完“我们仨”时,才觉这是作者不得不完成也必须要完成的著作,因为这是用爱堆积出来的。爱满则溢,溢出到洋洋洒洒的文字之上。正如文中所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自己浅见寡识,不能品评大家著作,仅做“欣赏”。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从容地谈说着属于她的爱情与亲情,平静的文字背后充满了生命壮阔的力量。随着对生活细节的展开描述,让人看到了高知家庭的和谐与矛盾,也看到了普通家庭的欢愉与哀愁。文中有一段话特别能概括杨绛的家庭氛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论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杨绛三人相互成就。
  杨绛和钱钟书两人情投意合,又彼此独立。“探险”一词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他们老两口一起认识世界的一种心境与方式,是好奇求知,是认真生活的体现。读罢,方觉正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深度思考、对彼此的信任与陪伴,帮助了他们化解万般困难,支撑着他们携手踏平一路坎坷。而这,是我们年轻一代家庭要培养与实践的。我想这本书女性读者会更有感触,敬佩她的坚强与独立。内心脆弱的人,会从这里找到通往勇气的道路。
  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为人妻也好,为人母也罢,对于作者都是一场人生经历,一切也终将过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未免有些消极,但是作为一个年岁近百的长者,更多地想表达的不是悲叹,而是缅怀。所以,在我们有“好物”时,更应倍加珍惜。
《我们仨》封面

尹艺洁生活照

 

先生的召唤
---姚延娟读《先生》有感
  “先生”二字,初读见出礼貌,再读见出敬意,仔细读仔细品之后,隐约便看见无数个背影。在民国那个时代,那些先生们怀揣着救国和兴国的理想,以自己的学识和风骨,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他们以一人召唤万人,用教育,在杂乱中建立秩序,于混沌中开辟光明。
  先生的召唤,有时是将偏离轨道的列车扳回正道。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蔡元培到来之前,又名“官僚养成所”。根本无人在意学问与真理,明明为学堂,却也是八大胡同的主要嫖客之一。蔡先生一来,面对乌烟瘴气的学校,首先召唤学生们要以求学为第一要务。他也积极聘请教师,以塑造良好学风。正是在他的召唤和实际行动下,北大才避免了“学非学”的命运,真正回到了研究学问的康庄大道上。
  先生的召唤,有时是对学生们思想意识的谆谆教导。清华校长梅贻琦从不希望学生们在大学学习时便参与政治,选择自己的政治倾向。他希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使其学会辨别人生道路,而后任由他去选择。故此尽管时局变化,人心不安,他仍在1934年的开学典礼上呼唤学生们屏下息学习,莫要放任自己的情绪,空喊口号,于实际毫无作用。
  先生召唤不仅可以是口头上的教诲,更可以是身体力行的示范。张伯苓在南开中学要求学生不得抽烟,却被学生质问他自己为何还要抽烟。张伯苓当即折断烟杆,自此再未抽过烟。晏阳初为开展平民教育,亲自下乡,开办学校,组织活动,扫除文盲。他不仅召唤农民们学习文字了解文化,他也召唤富有学识之士加入他,共同促进平民教育。
  先生的召唤,有时甚至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这些伟人把自己活成了一种精神力的召唤。只要望望他们的日程生活,他们的一举一动,就能清晰地感知到其中不息的强劲的力量。陈寅恪身为学者教授,双目失明对他来说本该是致命打击。然他仍然是该教书教书,同一门课程每年都要讲些新知识,即使内容自己早已谙熟于心也要再备一次课。他甚至还要创作巨著《柳如是别传》,自己不能写,就用口述的方式。任谁在了解他的生平后,都不得不为他骨子里透出的沉稳和对学问的潜心而感到震撼。
  先生的召唤,跨越时光传至今日,早已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各处发挥着作用。蔡元培先生认定大学是钻研学术的场地,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而师资力量也成为当今人们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又如梅贻琦的师生“从游论”,虽然是几十年过去了,但这教育理念仍为当今所用。先生们对当世的价值在于,他们首先以自己的精神风骨为后人作了典范,其次便是用他们的先进的理念指引着当今的教育方法。例如当今推行的“美育”,蔡元培先生早已提出,他是在中国提出美育第一人。
  先生风骨,山高水长,育前人。先生理念,愈久仍新,泽后世。先生的召唤,今日犹闻。
《先生》封面
姚延娟生活照

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1001957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6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