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心动态

柔肩担重任,巾帼绽芳华--记“生态环境部直属机关三八红旗手标兵”姚延娟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0日

“天眼”科技 守护 “水缸”安全
  姚延娟,正高级工程师,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简称卫星中心)首席专家,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一流专家。
  2009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任职于卫星中心至今。持续从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安全遥感监测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业务化应用。
  植根于需求
  长期以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风险隐患突出,一些地区水源保护区边界不明、违法问题多见。美国、欧盟等国家主要依靠以许可证颁发为主建立风险源清单的方法,难以应对我国风险源复杂且数量众多的现状。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执法范围广、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环境问题类型复杂且分布零散。为提升水源地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效能,亟需重构水源地生态环境监管新体系。
  经过大量一线调研,探寻现场监管“痛点”,运用八年所学扎实的定量遥感专业知识,姚延娟创新构建“卫星遥感+执法APP”数字技术型业务体系,破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场执法“边界难界定、问题难发现、位置难确定”等难题。
  十年磨一剑
  她突破水源保护区环境风险源“遥感识别-大数据挖掘-清单确定”天空地一体化科学探测、风险源多维表征与评估等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水源地风险源清单识别率由60%提升至97%以上,实现了精准“把脉”水源地环境问题。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基级管理与现场执法,研发水源地在线服务支撑平台与现场执法APP,实现风险源图斑即时更新的“靶向管理”。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牵头编制《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遥感调查技术规范(HJ 1236-2021)》《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遥感调查技术规范(HJ 1356-2024)》等国家标准,有利于发挥卫星遥感“天眼”监测的宏观、动态、精准、客观优势,提升水源地远程非现场精准监管效能,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天眼”护“水缸”
  十五年来,她不忘初心,持续发挥科技力量,“天眼”守护百姓“水缸”安全。作为第一执笔人,牵头编制行业标准2项,专题报告60余期,主持科研项目7项,业务项目24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7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荣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7次,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表现突出人员等省部级工作奖励5次。成果持续应用于生态环境部相关业务司局及全国各省市县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成果先后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原创报道37次,应用成效显著。
  对于工作感悟,姚延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有机会结合国家需求开展研究工作,是非常幸运的事;研究的成果能在管理中真正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出作用,是非常开心的事。不管具体从事哪个具体的业务研究,都要真真切切地面向业务需求、结合技术可行性开展探索研究,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才能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多有益的成果,让应用研究之树常青。”
 

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1001957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6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