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心动态

卫星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6日

  2025年4月13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简称卫星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吉喜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环境遥感快速监测评估与智慧监管应用示范”项目在北京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卫星中心副主任周海丽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组织,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7位技术专家和3位财务专家组成专家组。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生态处(卫星处)处长高锋亮出席会议并致辞,各课题负责人、任务负责人、技术骨干、卫星中心相关部门等50余人参加会议。

领导致辞
  会上,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管理办公室专项主管徐泓介绍了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要求并宣布专家组名单。项目负责人高吉喜代表项目组全面汇报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创新成果、应用验证示范及实施效果、组织管理等情况。与会专家详细查阅了综合绩效评价材料,观看了生态环境一体化智慧监管系统平台演示。经过质询和讨论,专家们对项目执行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实现了项目目标。最后,徐泓从做好“十四五”专项评估支撑、项目材料归档、技术推广、持续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项目负责人高吉喜研究员汇报

与会专家质询与讨论
  该项目为卫星中心牵头的第一个“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行业内9家优势单位共同承担,为“对地观测与导航”专项下的应用示范类项目。项目聚焦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时效滞后、精度不足等业务化应用瓶颈问题和技术难点,以“人工智能+遥感”为突破口,研发了国产高分卫星水体反射率反演模型和农村黑臭水体筛查技术,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草地物种智能识别模型,构建了基于国产卫星的人类干扰活动高精度变化检测算法模型,提出了非线性水体、植被、人类活动等要素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发了网格化生态环境一体化智慧监管系统,并集成至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显著提升了主动发现问题和生态环境评估能力。
  项目成果在内蒙古、雄安新区、江苏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为我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监管、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区域生态风险评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重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显著提升了生态保护红线人类活动、黑臭水体遥感监测能力,部分成果已得到业务化运行,得到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生物多样性中心供稿)

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1001957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696号